中国工业报 金国军
人们都知道江西是革命老区,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却未必知晓当年中国革命的燎原形势,是起源于当年江西的星星之火。令人欣慰的是,新时代江西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也处处有星火,最后如愿收获了燎原之势。
2021年1月21日上午,中国工业报在“‘十三五’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江西工业亮点频频,如规模总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不断发力,项目投资不断加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集群态势不断显现,绿色转型不断加速,制造精品不断涌现,工业开放不断扩大。
由此,江西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杨贵平宣布:江西省已经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大省。
江西工业闪耀“十三五”,主要得益于多措并举落到了实处。如,出台大文件、开展大活动、创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推进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等。
高位推进,科学落实
江西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辛清华介绍,近几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几乎每年都出台了工业方面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磅文件。如,201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举措;2019年,出台《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打造2个万亿级、6个五千亿级和若干个千亿级产业;2020年,制定《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提出由省级领导兼任14条重点产业链链长,统筹抓好产业链。
精准用好政策工具,推动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如,坚持统筹推进,出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图”,发布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实施意见,“三大工程”扎实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坚持抢滩布局,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数字经济政策,制定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坚持“一产一策”,仅去年一年就“个性化”定制了铜产业“16条”、汽车产业“10条”等10多项专属政策,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信政策体系。
连续开展工业“项目落实年”“大干项目年”“项目建设提速年”系列活动,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见效;搭建形成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立体式”创新平台体系;按照“众创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育龙头、壮集群”成长路线,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2016-2019年全省园区年均基础设施投入达到1132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74%;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等大批重大产业平台加速推进。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区等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欧洲、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每年举办一系列包括航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重大产业推进会,成功引进一大批延链补链强链铸链项目;连续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工业设计大赛、南昌飞行大会等一大批集学术研讨、产业研判、经贸合作为一体的“爆款”活动,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 还举办国际麻纺博览会等系列产业展览,引导全行业聚焦江西;抢先举办全球区块链创新发展论坛、江西国际物联网博览会,进一步在技术革命大潮中“抢滩夺旗”。
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工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航空产业联席会议机制等议事协调机构,各地也相应成立有关机构,搭建了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连续三年举办高规格的工业强省推进大会,传递凝聚工作合力、建设工业强省的坚强决心。制定完善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方法,开展工业企业“亩产论英雄”试点,形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定期开展工业经济、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调度通报,鼓励先进、鞭笞后进,在全省形成你追我赶工作氛围。
传统产业:力促转型升级
江西省工信厅投资计划处黄美昌介绍,“十三五”期间,江西省选择部分地区、部分传统产业,开展优化升级的“八八”行动,以点带面,整体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
2018年,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省工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推进,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合力。
江西省工信厅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崇义章源钨业、赣州虔东稀土等企业成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五年共遴选了200余个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予以扶持。推进服务型制造,在服装、陶瓷、食品、家具等传统行业培育了一批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支持九江巨石玻纤等一批总投资额30亿元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得工信部资金支持。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2019年、2020年,南康区、奉新县先后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示范城市数量占全国的8%。
2019年、2020年共滚动实施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项目467个,总投资2579亿元。支持江铜集团和江钨集团三年倍增、新钢集团转型升级冲千亿。南康家具、高安建筑陶瓷等一批传统产业基地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
选择九江市开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省级综合试点,湖口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省级分产业试点,2018-2020年累计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75亿元,带动市县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探索推广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较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新兴产业:实施倍增工程
江西省工信厅科技处处长龚虹介绍,“十三五”以来,江西省上下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制定印发了《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2016-2020》,分产业绘制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摸清企业、项目、集群、问题和政策列出“五清单”,明确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建立部门协同、省市联动的推进机制,制定印发年度推进工作要点,细化分解和调度落实重点工作任务。
“一产一策”,研究出台《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产业专项政策,实施金融保链强链行动、产业链技术对接行动和产销供需对接行动,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生态环境。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企业梯次培育,培育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细化分工与优势互补。
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工程,培育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4家(国家级2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国家级1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家和一批“双创”载体,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强化产业协同创新,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政策,编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实施9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开发江西省新产品2000多项,加快突破、形成和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印发《100大全景产业链图》,分产业链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引》,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地区的重点项目库、目标客商库,谋划筹备一批产业重大项目。办好用好VR产业大会、工业设计大赛、“创客中国”大赛等开放合作平台,着力引进和落地一批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扶持新兴产业倍增重大项目48项、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70项和11项骨干工程,推进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
加快培育建设2家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56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推动南昌航空城、中国(赣州)稀金谷、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南昌 VR科创城等加快建设。
数字经济:凸显星火燎原之势
江西省工信厅综合处处长曾祥清介绍,过去五年,江西省工信厅积极推动布局新基建。5G基站现在已经3万个了。还建设了2个工业互联网二级区域综合节点和1个行业二级节点,都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全省三家电信运营商都建立了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中科曙光、天津卓朗、浪潮集团等都在江西设立了数据中心。截至2020年底,全省数据中心机柜规模总数约9.3万个,建成重点数据中心29个。
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3300多亿元跃升至如今过5000亿元,从全国第12位前移至第8位、中部第1位。物联网产业快速成长,已培育聚集物联网企业600多家,NB-IoT芯片规模出货,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虚拟现实产业从无到有、从2018年的42亿元扩张至2019年的120亿元,预计去年达到200亿元。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也在加快发展,5G产业中涌现出一批基站天线、网络设备、高密度线路板等产品年度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企业,赣州等地正在推进建设人工智能或区块链产业园。数字产业正以燎原之势,在全省各地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累计应用智能装备18726台(套),实施了1332个“数字化车间”,培育智能装备企业186家,创建省级智能制造基地12个,“万千百十”工程目标全面实现。“两化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断涌现,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比例25.6%,开展个性化定制比例8.9%,网络化协同比例34.6%,处于国内前列。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供应链、生产制造、产品追溯等方面的探索应用,培育云平台服务商9个,上云企业由2017年不到2000家激增至2020年的3万多家,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40.5%。

新闻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