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廊坊市以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为统领,充分发挥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了以优势产业重点产品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产品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三年来,廊坊市主持修订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66项、行业标准13项,省级标准24项,市级标准58项;获得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1项,省级3项;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10个;7个省级系列技术标准创新族项目,2个省级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入选全国第三批“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专项提升行动”参与城市名单,在省质量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A类,今年1-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206.8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省各设区市第3位,跻身2020商业魅力二线城市排行榜。以高标准为引领,廊坊市正书写着“协同、创新、绿色”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魅力新篇章。
一、打造协同机制,释放质量提升的“活力”
一是高站位统筹谋划,抢抓机遇促协同。廊坊以承接非首都功能为主攻方向,以《通武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总牵引,抢抓历史机遇,深度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中国(河北)自贸区大兴机场廊坊片区、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南部一市两县与雄安新区联动等重大规划,深入布局产业体系建设。先后联合开展百家“质量标杆企业”、“质量奖获奖企业”对标达标行动,共同实施“质量智库共享、质量测评联动、质量询诊转诊”等互动活动,广泛组织企业开展经验交流、比对分析、技术验证,加强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标准协同,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廊坊特色、具备较强竞争力、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促使京津冀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无缝衔接。
二是高标准融合创建,瞄准定位抓协同。借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教育、科技、医疗等9个方面,推动廊坊与通州、武清三地多部门先后共同签署《通武廊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框架协议》、《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通武廊工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武廊人才合作框架协议》、《通武廊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等多项框架合作,增强了标准立项、制定、实施、评价、监督等各环节协同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标准供给能力,推动实现标准一体化的深度发展。今年9月“质量月”期间,我市与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签署《品牌建设框架协议》,议定合力打造品牌建设建设平台,加快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深度融合,提升“廊坊品牌”世界影响力。
三是高质量提标升级,紧贴职能强协同。2020年8月,通武廊医疗卫生协调联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正式启动,三地将构建统一适用的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打造京津冀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样板。截止目前,我市共有10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在推动实施质量强市、强县、强企战略上,围绕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民共享等方面,举办2019年工业设计高峰论坛、“通武廊”品牌故事分享、“通武廊”质量基础建设论坛等系列活动,努力打造高质量协同发展示范区、产业融合引领区,积极探索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二、坚持创新理念,增强质量提升的“动力”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吸引力。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将市标委会成员单位由21个部门扩充到30个,有效推动了标准化在全市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完善激励措施,制定完成《廊坊市标准化资助办法》,通过补贴、奖励、以奖代补等办法,增强了企业采标、制标、贯标的积极性和吸引力,实现标准化技术人才80%以上在企业、研发资金80%以上来源于企业,标准研制项目80%以上产生于企业的凝聚效应。积极推荐优秀企业参评省政府质量奖,高质量组织完成六届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目前,全市共有省奖企业3家,市奖企业26家,形成了政府主动推荐、企业踊跃参评的受奖氛围。
二是发挥职能作用,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市标委会职能,紧紧围绕我市质量强市和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广泛征集地方标准。今年以来,共征集市级地方标准69项,申报省级地方标准24项,审定市级地方标准20项,废止市级地方标准33项,形成了科学实用、较为完备的市级标准体系。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等17个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农业农村标准化的工作合力。先后获批大厂热带植物种植、新奥蔬菜种植、香菊种植等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获批健康酒店服务、科技服务等2个省示范项目;获批燕达国际健康城、固安农村综合改革、通武廊医疗卫生协同联动等3个国家级示范项目,我市省级示范项目和国家级示范项目数量全省最多,均达到全省的三分之一。
三是实行辐射带动,形成竞争力。启动“百城千业对标达标专项行动”以来,先后组织100家企业、157项产品标准进行对标活动。新奥石墨烯产业、新奥蔬菜全产业链两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初具辐射效应。仅新奥石墨烯项目自2018年获批以来,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项,主持或参与修订相关标准58项,其中,省标12标,团体标准6项,企业标准40项。2019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0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64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指标完成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
三、突出绿色发展,挖掘质量提升的“潜力”
一是坚持绿色创标,打造宜居之城。廊坊是全国首批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9年膺获“全国森林城市”殊荣,市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达43.77%,人均拥有公园绿地14.56平方米,真正做到“把森林装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今年7月,廊坊首个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在固安温泉园区林城村正式启动,将打造“生态农业、花卉种植、无公害蔬菜、休闲旅游度假”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固安样板。以“医养康”相结合的另一家国家标准化项目--三河燕达健康城,截止2020年上半年,已向全国六个省、二十余个城市输出“燕达模式”,一跃成为廊坊市公共健康服务业的自主品牌。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参与制修订省农业地方标准33项,发布实施市农业地方标准69项,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坚持共享达标,打造生态之城。据权威数据显示,冬季清洁取暖系列工程对大气污染防治贡献率达到37%以上,淘汰落后产能、普及清洁能源成为“生态廊坊”的必选。为确保“保持散煤动态清零”目标,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散煤管控,共出动执法车辆6369辆次,出动执法人员23560人次,收缴散煤5695吨。今年1-8月,廊坊空气质量继续改善,PM2.5浓度43微克,综合指数4.81,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在全省8个传输通道城市正排第一。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为此,我市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不断完善我市农业标准体系。新奥蔬菜全产业链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形成了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的“五化五统一”示范推广模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叠加效应逐年递增,摸索出政产研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新奥集团、华夏幸福、荣盛集团、汇福粮油在生产绿色、缔造生态的同时,又在创造价值惠及民生,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
三是坚持创新强标,打造科技之城。我市坚持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路子,深入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支持企业主动对标国际,培育标准水平先进、示范带动明显等优势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标准“领跑者”。据统计,新型显示产业典型企业维信诺OLED国产柔性屏项目,已获得发明专利超过7000项;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申请专利授权量为907件,其中发明专利777件,增加了标准活动中的科技“话语权”。今年7月,我市又联合省标准化研究院、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奥集团等单位,召开战略新兴产业省级地方标准审定会,审核通过《石墨烯导电油墨方阻的测定四探针法》等三项省级标准,进一步促进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规范和发展。截止今年8月底,域内144家企业又被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奥集团微型燃气轮机等一批高新项目正式投产,华为云计算、华大基因生命健康科学城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廊坊。
北京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云路18号固特邦大厦二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